建安文學:東漢末年,以 ________ 父子為代表,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短歌行》、《觀滄?!?。
曹操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末年,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詩人,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故文中空白處對應的文字是曹操。
南朝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常念 “ 周孔之教 ”“ 子曰詩云 ” ,著力宣揚仁愛仁道,忠恕孝道。這說明顏氏家訓( )
A .摒棄佛道思想 B .重視家庭倫理 C .秉承儒家文化 D .創新教育方式
C
【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南朝顏之推注重宣揚仁愛、忠恕、孝道等儒家思想,這說明顏氏家訓秉承儒家文化, C 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佛道思想,排除 A 項;材料未涉及家庭內部的倫理秩序,排除 B 項;材料未涉及教育方式的創新,而是傳承儒家思想主張,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如表為古詩(摘錄),由表可見( )
詩人 | 詩句 | 出處 |
孟浩然 | “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 | 《過故人莊》 |
王維 | “ 牧童望樹去,獵犬隨人還。 ” | 《淇上田園即事》 |
白居易 | “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 | 《觀刈麥》 |
A .政治穩定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B .勞動生活是詩歌創作源泉
C .科技進步推動了文學的創作 D .宮廷文化已經普及到民間
B
【詳解】材料詩中都涉及到農業生活、農牧生活、農作物等意向,這些創作素材顯然都是來自于農業勞動生活, B 項正確;材料詩中未提及政治局勢,無法得知是否是政治穩定的促進作用,排除 A 項;材料中沒提及農業工具或其他科技成果,無法得知文學發展是否與科技進步有關,排除 C 項;材料中 “ 田家 ”“ 牧童 ”“ 小麥 ” 都不是宮廷文化,因而與宮廷文化的普及沒有關系,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佛教的傳入為唐代文學在意境、文體和命意遣詞等方面增添了新的內容,《全唐詩》收錄的有關佛教的詩約占十分之一,唐傳奇深受佛教 “ 輪回 ”“ 醒悟皈佛 ” 等思想的影響,佛經和詩歌融合,在中唐時出現了 “ 詩僧 ” 這一特殊群體。這表明,唐代佛教( )
A .成為主流思想 B .豐富了文學創作的內容
C .實現了本土化 D .構成了文學的主體內容
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佛教促進了唐代詩歌形式、題材的多樣化,豐富了詩歌的內容以及表現手法, B 項正確;儒學是主流思想,排除 A 項;材料體現佛教豐富了文學創作的內容,而不是實現了本土化,排除 C 項;文學的主體內容來源于社會生活,佛教對文學創作產生重大影響,不能說是構成了文學的主體內容,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其他:西晉裴秀,繪制出《 ________ 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 ________ 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 ________ 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 ________ 線長度的創始人;唐朝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 ________ 》;唐高宗,蘇敬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 ________ 頒行的藥典。
禹貢 唐 唐 子午 千金方 國家
【詳解】結合課本知識可知,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唐朝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唐高宗,蘇敬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顧愷之是我國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畫家,其開創的繪畫理論是( )
A .以形寫神 B .崇尚意境 C .畫龍點睛 D .計白當黑
A
【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東晉時期,顧愷之開創的繪畫理論是以形寫神, A 項正確;宋朝文人山水畫的特征是不注重寫實,崇尚意境,排除 B 項;南朝張僧繇繪畫被稱為 “ 畫龍點睛 ” ,形容他的繪畫逼真和神奇,排除 C 項;南宋山水畫體現 “ 以虛帶實 ” 、 “ 計白當黑 ” 的無窮意境,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唐代題畫詩興起,首創了詩書畫融為一體的新形式,不少詩人既是書法家又是畫家,他們的作品將詩歌、繪畫、書法三種形象在單幅藝術作品中巧妙結合,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超越了文字和形象的簡單搭配。唐代這一新形式( )
A .滿足了市民階層文化需求 B .吸收了傳統文人畫的創作特點
C .注重表現作者的藝術想象 D .體現了審美與文化價值的統一
D
【詳解】根據材料中 “ 將詩歌、繪畫、書法三種形象在單幅藝術作品中巧妙結合 ” 可知,唐代的題畫詩體現了審美與文化價值的統一, D 項正確;市民階層興起出現在宋代,排除 A 項;文人畫出現在宋代,排除 B 項; C 項材料無法體現,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外文化頻繁交流,異域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中國文化也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貢獻。下列有關中外文化交流,說法錯誤的是( )
A .貞觀后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經 B .東晉的法顯從長安出發西行天竺取經
C .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東渡至日本傳授佛法 D .唐招提寺是鑒真和他的弟子所建
A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貞觀初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前往佛教圣地天竺求取佛經, A 項符合題意,選擇 A 項;從東漢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一些中國名僧也西行取經,如東晉的法顯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東渡到達日本,傳授佛法,唐招提寺是鑒真和他的弟子所建。 BCD 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 BCD 項。故選 A 項。
賈思勰和《齊民要術》:北朝賈思勰撰寫的《 ________ 》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齊民要術
【詳解】結合課本知識可知,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佛教的發展:東漢初期佛教傳入,漢明帝重視發展,于 ________ 修筑白馬寺。魏晉南北朝吸收 ________ 學的精髓,漸趨中國本土化,逐漸在中國盛行。唐朝武則天時期佛教有很大的發展,形成不同宗派,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南朝無神論思想家 ________ 反佛,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榮等先后四次 ________ 佛。
長安 佛 范縝 滅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初期佛教傳入,漢明帝重視發展,于長安修筑白馬寺。魏晉南北朝吸收佛學的精髓,漸趨中國本土化,逐漸在中國盛行。唐朝武則天時期佛教有很大的發展,形成不同宗派,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縝反佛,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榮等先后四次滅佛。
[地理專著與國家統一]
材料一 《元和郡縣圖志》寫于唐憲宗元和年間( 806年—820年),當時正處于藩鎮割據的局面。作者在原序中所說:“ 古今言地理者,凡數十家。尚古遠者或搜古而略今,采謠俗者多傳疑而失實,飾州邦而敘人物,因丘墓而征鬼神,流于異端,莫切根要。至于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本于地理者,皆略而不書,將何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 勢勝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
———摘編自《百度百科:元和郡縣圖志》
材料二 《大清一統志》共三修,歷康熙至道光五朝,展示了清朝從大亂走向大治達到鼎盛,又從鼎盛走向衰落的歷史進程,蘊含著中國疆域一統之盛的理念。三藩戰爭結束后,每一地區均被載入一統志,以從觀念上確認疆域統一, “ 奉命開館纂修一統志書,適臺灣、金門、廈門等處已屬內地,設立郡縣文武官員,請敕禮部,增入通志之內?!?雍正朝,完成了對“ 大一統” 理論的論證,雍正皇帝借曾靜一案之機,提出“ 中外一家” ,正面批判“ 華夷之辨” ;嘉慶重修一統志,整個西北、北部地區完全納入“ 大一統” 疆域版圖之中。疆域一 統之盛的理念是對“ 大一統” 理念劃時代的突破,也是“ 中國” 概念演變的重要例證。
———摘編自李金飛《清代疆域“ 大一統” 觀念的變革》
(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作者編寫《元和郡縣圖志》的意圖。
(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代纂修《大清一統志》的意義。
(1) 藩鎮割據威脅中央集權;地理志編寫雜亂錯失;便于皇帝周覽全國形勢,扼守天下地勢險要。
(2)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突破 “ 華夷之辨 ” 對地域、文化、民族關系的隔離,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 “ 大一統 ” 思想;推動了 “ 中國 ” 概念演變,明確了 “ 大一統 ” 疆域版圖。
【詳解】( 1 )根據材料 “ 當時正處于藩鎮割據的局面 ” 得出藩鎮割據威脅中央集權;根據材料 “ 古今言地理者,凡數十家。尚古遠者或搜古而略今,采謠俗者多傳疑而失實,飾州邦而敘人物,因丘墓而征鬼神,流于異端,莫切根要 ” 得出地理志編寫雜亂錯失;根據材料 “ 至于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本于地理者,皆略而不書,將何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 勢勝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 ” 得出便于皇帝周覽全國形勢,扼守天下地勢險要。
( 2 )根據材料 “ 展示了清朝從大亂走向大治達到鼎盛,又從鼎盛走向衰落的歷史進程,蘊含著中國疆域一統之盛的理念。 ” 得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根據材料 “ 提出 ‘ 中外一家 ’ ,正面批判 ‘ 華夷之辨 ’ ;嘉慶重修一統志,整個西北、北部地區完全納入 ‘ 大一統 ’ 疆域版圖之中。 ” 得出突破 “ 華夷之辨 ” 對地域、文化、民族關系的隔離,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 “ 大一統 ” 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動了 “ 中國 ” 概念演變,明確了 “ 大一統 ” 疆域版圖。
佛教畫風格從圖 1 到圖 2 的變化反映了( )
A .南北文化交流與融合 B .壁畫藝術發展到了頂峰
C .宗教畫本土氣息濃厚 D .佛教成為社會主流思想
C
【詳解】依據圖示可以看出圖 1 西魏的佛像嚴肅莊重、服飾簡單,圖 2 中佛像涉及了女性形象,而且服飾華美、表情溫和慈祥。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文化政策和社會氛圍比較開明,宗教畫本土氣息濃厚, C 項正確;佛教是外來文化,因此圖示信息不能體現南北文化交流與融合,排除 A 項;僅從兩幅圖示信息不能得出 “ 壁畫藝術發展到了頂峰 ” 的結論,排除 B 項;唐朝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而非佛教,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書法藝術發展為自覺階段的時間( )
A .唐朝 B .秦漢時期 C .魏晉南北朝 D .北宋
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發展為自覺階段, C 項正確;排除 A 、 B 、 D 三項。故選 C 項。
書法:東漢末年,書法逐漸成為一種藝術; ________ 時期,書法字體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東晉的 ________ ,把書法提高到一個新境界,其字或端秀清新,或 “ 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 ,他的代表作《 ________ 》,有 “ 天下第一行書 ” 的美譽,被后人稱為 “________” 。隋唐時期,創出新風格,其中代表是 ________ 和 ________ 。
▲ 我國古代字體的演變過程:甲骨文 → 金文 → 大篆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 草書。
魏晉南北朝 王羲之 蘭亭集序 書圣 顏真卿 柳公權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字體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東晉的王羲之把書法提高到一個新境界,其代表作《蘭亭集序》有 “ 天下第一行書 ” 的美譽;王羲之被后人稱為 “ 書圣 ” ;隋唐時期,創出新風格,其中代表是顏真卿和柳公權。故文中空白處對應的文字依次是,魏晉南北朝、王羲之、蘭亭集序、書圣、顏真卿、柳公權。
繪畫: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 ________ 教盛行, ________ 畫占了主要地位, ________ 畫開始形成。東晉的 ________ 最為出色,顧愷之有 “ 三絕 ” ,即才絕、畫絕、癡絕,代表作有《 ________ 》、《 ________ 》。隋唐 ________ 畫生活氣息濃厚, ________ 注重表現人的形態, ________ 、 ________ 也成為繪畫主題。唐朝的 ________ 被尊為 “ 畫圣 ” 。
佛教 宗教 山水 顧愷之 女史箴圖 洛神賦圖 宗教 人物 山水 花鳥 吳道子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畫占了主要地位,山水畫開始形成。東晉的顧愷之最為出色,顧愷之有 “ 三絕 ” ,即才絕、畫絕、癡絕,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隋唐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唐朝的吳道子被尊為 “ 畫圣 ” 。
魏晉時期的佛像衣飾呈現出 “ 氣 “ 韻 ” 生動的 “ 褒衣博帶 ” 式特征,服飾不露肌膚,以披肩遮蓋;菩薩雕像外貌更加清麗俊秀、溫婉內斂,形態靈動。這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 )
A .佛教思想影響中華文化 B .統治者好惡決定佛教發展
C .三教并行局面正式形成 D .佛教文化呈現本土化傾向
D
【詳解】材料反映魏晉時期的佛像衣飾和外貌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文化呈現本土化傾向, D 項正確;材料反映佛教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影響,排除 A 項;材料無法體現統治者對佛教的好惡,排除 B 項;材料沒有涉及儒家、道教的信息,無法體現三教并行局面,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田園詩:東晉 ________ 的詩作為中國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描述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風格清新自然。代表作有《飲酒》、《歸園田居》等。
陶淵明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東晉陶淵明的詩作為中國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描述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風格清新自然。代表作有《飲酒》、《歸園田居》等。
道教的發展: ________ 是中國本土宗教。 ________ 末期,道教在民間開始形成并發展; ________ 朝,道教在民間廣泛傳播,受儒學影響,主張 “ 貴儒 ” 和 “ 尊道 ” ; ________ 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________ 最受尊崇。
道教 東漢 魏晉南北 唐朝 道教
【詳解】結合道教的知識回答即可,道教的發展: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東漢末期,道教在民間開始形成并發展;魏晉南北朝,道教在民間廣泛傳播,受儒學影響,主張 “ 貴儒 ” 和 “ 尊道 ” ;唐朝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下圖是一部史學著作的部分目錄。據此推斷,這部著作的名稱應該是( )
第 2 章世家大族的興起 …… 精英的清談與隱逸 世家大族的黃金時代 …… 第 8 章道教與佛授 制度化的道教 制度化的佛教 |
A .《早期中華帝國 · 秦與漢》 B .《分裂的帝國 . 南北朝》
C .《世界性的帝國 · 唐朝》 D .《儒家統治的時代 · 宋的轉型》
B
【詳解】根據材料中的 “ 世家大族 ”“ 道教與佛教 ” ,可知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特征,因此該著作名稱為《分裂的帝國 . 南北朝》, B 項正確;《早期中華帝國 · 秦與漢》、《世界性的帝國 · 唐朝》、《儒家統治的時代 · 宋的轉型》都不符合魏晉南北朝的社會特征,排除 A 、 C 、 D 項。故選 B 項。
中外文化交流:國家安定統一;經濟文化繁榮;對外開放政策;對外交通發達等都促進了中外交流的發展。東晉 ________ 和唐朝 ________ 前往天竺,研學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日本的 ________ 和唐朝的 ________ ,促進中國周邊國家的佛學傳播。
法顯 玄奘 空海 鑒真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晉法顯和唐朝玄奘前往天竺,研學佛教思想,促使佛教本土化;日本的空海和唐朝的鑒真,促進了中國周邊國家的佛學傳播。故文中空白處對應的文字依次是,法顯、玄奘、空海、鑒真。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