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為加強邊防,唐在沿邊重鎮設立節度使。為度使最初只掌兵權,后來總攬軍、政、財、監之權,權重勢雄,獨霸一方。安史之亂后,藩鎮“相望于內地”,“屯重兵,多以賦入自贍”,“喜則連衡(橫)而叛上,怒則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員監察地方等多項措施,“由是利歸公上而外權削矣”。宋太宗時,節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從此“無復領支郡者”。
元朝變革地方行政制度,設立行省。行省官員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鎮守地方;凡行政號令和公文申稟,“不敢專決大政,咨中書(?。┒笮?span>”。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
(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唐、宋、元時期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治理措施。
(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從唐朝至元朝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的規律和發展趨勢。
(1)唐朝:設置節度使,加強邊防力量;賦予節度使較大權力。
節度使最終形成尾大不掉,違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權。
宋朝:宋初實行改革,削奪節度使權力,弱化地方軍力;監督地方行政,文臣執掌地方,加強對地方財政掌控。
吸取前朝教訓,多措并舉,削弱地方權力,維護了中央集權;但也形成強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設置行省,執掌地方經濟、軍事大權;行省權力受中央節制。
開創了行省制度;對地方權力管理寬嚴并舉:鞏固了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
(2)中央和地方之間權力之爭長期存在,相互影響;雙方權力此消彼長,在動態平衡中變化發展。
通過變革與創新,中央對地方權力的分配趨于合理;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詳解】
(1)唐朝:根據“唐在沿邊重鎮設立節度使”得出設置節度使,加強邊防力量;根據“節度使最初只掌兵權,后來總攪軍、政、財、監之權,權重勢雄,獨霸一方”得出賦予節度使較大權力,最后出現問題,削弱中央集權。宋代:根據“革除前朝之弊,上中命諸州”得出實行改革、削弱節度使權力,弱化地方軍力;根據“并采取派遣官員監察地方等多項措施”得出監督地方行政;根據“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得出加強對地方財政掌控。元朝:根據“元朝變革地方行政制度,設立行省”得出推行行省制;根據“不敢專決大政,咨中書(省)而后行”得出行省官員受制于中央。
(2)根據材料并結合前一問的內容,可從中央與地方矛盾長期存在,此消彼長,不斷變化的角度概括。同時再從改革與創新、加強中央集權的角度概括趨勢。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據辛淑玲《淺談社會觀念的變化對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英國社會觀念變化對工業革命的影響,并說明三則材料的史料價值。
影響:英國人對金錢的狂熱追求,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資產階級迫切需要開辟新的市場,不斷提高生產率,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發生。王權日益衰落,議會的權力進一步強化,社會等級觀念的逐漸消失,提高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經濟上自由主義思想適應了英國侵略擴張需要,促進了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資產階級極力擴大生產,增加了資本原始積累。教育和科技的發展,為工業革命準備了技術條件。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工業革命發生并最終促成了英國全面向近代社會轉型。
史料價值:第2段材料是研究英國代議制民主政治發展影響工業革命發生的第一手史料,史料價值較高;第1段和第3段是第二手史料,要謹慎使用。
【詳解】
影響:根據“金錢是十六世紀英國的真正統治者,當時在最冒險的企業和投機活動中產生了真正的狂熱病”,可分析得出英國人對金錢的狂熱追求,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資產階級迫切需要開辟新的市場,不斷提高生產率,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發生。根據“《王位繼承法案》規定”,分析得出王權日益衰落,議會的權力進一步強化,社會等級觀念的逐漸消失,提高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根據“自由主義盛行”“亞當?斯密”,分析得出經濟上自由主義思想適應了英國侵略擴張需要,促進了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根據“把賺來的錢都用于擴大經營,以獲取更多財富”,分析得出資產階級極力擴大生產,增加了資本原始積累。根據“建立了特殊的教育體制,開設數學、外語、薄記、實用哲學等實用課程”“發明創造層出不窮”,分析得出教育和科技的發展,為工業革命準備了技術條件。綜合說明,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工業革命發生并最終促成了英國全面向近代社會轉型。史料價值:根據“《王位繼承法案》”可知第2段材料是研究英國代議制民主政治發展影響工業革命發生的第一手史料,史料價值較高;根據“《十六世紀英國簡史》”可知第1段是第二手史料,第3段也是第二手史料,要謹慎使用。
?哲學體系不僅僅屬于個人,更屬于產生它的時代。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如果知識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們認為知識即美德就將是對的。
——蘇格拉底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材料二古代希臘思想家的每個學派,亞里士多德學派、柏拉圖學派等等,都在文藝復興那個時候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紀,對人體、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領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強。……一些有遠見的哲學家及時地汲取了新科學的成果,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學傾向的新哲學體系,成為近代哲學的先驅。
——吳仁平、彭隆輝《歐洲哲學史簡明教程》
材料三法國哲學家是真正的哲學家,……他們不滿足于只是少數教授和學者們的抽象爭論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們希望影響大眾,說服大眾。他們熱情地承擔了改良社會和人性的責任……最有名的、在許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家是弗朗索瓦·瑪瑞·阿魯埃,他以伏爾泰的筆名聞名于世。在他漫長的生涯里,寫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極力反對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階級的不平等。
——(美)約翰·巴克勒等《西方社會史》
(1)據材料一,蘇格拉底和孟子他們對美德的認識有何不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種美德觀念產生的社會背景。
(2)依據材料二,指出文藝復興時期哲學研究呈現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上述特點出現的背景。
(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以伏爾泰的思想為例,說明法國哲學家們是如何“改良社會和人性”的?
(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哲學研究與時代發展的關系。
(1)不同點: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即美德,孟子強調協調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社會背景:戰國時期,社會動蕩,新興地主崛起,封建制逐步確立;道德敗壞,宗法觀念削弱;儒家倫理思想的影響。(任意兩點,古希臘工商業相對繁榮;城邦民主政治泛濫成災;智者忽視道德,追求功利。(任意兩點,
(2)特點:繼承、創新了古典哲學(文化);與自然科學結合產生了新的哲學體系。背景: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古希臘羅馬文化遺存的保留;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
(3)主張:影響和說服大眾;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猛烈抨擊天主教會;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提倡“天賦人權”,人生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任意三點,
(4)關系:哲學依賴(或反映)時代;時代發展需要哲學。
【解析】
(1)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知識即美德”歸納蘇格拉底思想主張,依據“愛人者,人恒愛之”從人際關系歸納荀子思想觀點;第二小問依據二人各自生活社會背景從政治、經濟和思想等角度歸納回答。
(2)第一小問從材料信息“對人體、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領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強”“并逐漸與自然科學研究結合起來”加以回答;第二小問結合“在14至15世紀”的時代背景從經濟、文化、科技等角度加以回答。
(3)第一問依據材料三“同時,他們不滿足于只是少數教授和學者們的抽象爭論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們希望影響大眾,說服大眾。”可以概括出影響和說服大眾;由“他一生都在極力反對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階級的不平等”可以概括出法律應以人性為出發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外也還可以結合伏爾泰的思想主張來進行闡述。
(4)由材料一古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哲學、材料二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及材料三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發展變化來看,可以得出時代和哲學是相互影響的認識,即哲學依賴(或反映)時代,時代發展需要哲學。
點睛:啟蒙運動如何發展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
(1)從批判對象看,文藝復興矛頭指向天主教會的神學世界觀;啟蒙運動直指整個“黑暗的中世紀”。
(2)從涉及的領域看,文藝復興主要集中在文藝領域,其核心是人文主義;啟蒙運動擴展到宗教、思想、政治等各個領域,其核心是理性主義。
(3)從批判形式看,啟蒙運動徹底拋開了宗教的外衣,提倡理性思考和批判,公開向宗教神學挑戰。
(4)從思想特點看,啟蒙運動不再承認外界的一切權威,主張把理性作為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弘揚科學精神,為解放人類宣傳理性、真理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聯邦德國就業人口分布(%)
——據《中外歷史綱要》(下)整理
材料二? 工業勞動者年束人數(單位:萬人)
——據《中國工業經濟統計資料1949—1984》整理
(1)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美國、聯邦德國就業人口變化的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的原因。
(2)對比材料一、二,與美國、聯邦德國相比較,指出中國工業就業人口變化的總趨勢有何不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工業勞動者人數變化的原因。
(1)趨勢:農業、工業就業人口減少,服務業就業人口增加。(第一、第二產業就業人口減少,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增加)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第三產業的崛起;經營者革命興起;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2)不同之處:中國工業就業人口不斷增加。
原因:50年代的原因:一五計劃的實施;借鑒蘇聯工業化的經驗;三大改造的實行。
新時期的原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的實施;工業投資的增加;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鄉鎮企業的發展
【詳解】
(1)趨勢:據表格信息可知,1950年無論是美國、聯邦德國農業、工業的就業人口比重都高于服務業;而1990年以后農業、工業就業人口減少,服務業就業人口增加。
原因:據所學可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第三產業的崛起;經營者革命興起;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等方面回答。
(2)不同之處:據材料可以看到,中國自1952年—1984年的工業就業人口由533人增加到5233人,工業就業人口不斷增加。
原因:結合所學50年代的原因可從一五計劃的實施;借鑒蘇聯工業化的經驗;三大改造的實行等方面回答。
結合所學新時期的原因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的實施;工業投資的增加;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鄉鎮企業的發展等方面回答。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圖為我國古代主要遷都示意圖,指出其中一種趨勢并說明其歷史原因。(所指出的趨勢需明確;原因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至少兩個,史論結合。)
趨勢:
(1)中國古代都城呈現由西向東轉移趨勢(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
(2)中國古代都城變遷促進民族交融
(3)黃河軸線向運河縱線轉換
(4)全國性政治中心始終在農耕區
(5)先進生產方式的吸引史論結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詳解】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本題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
(1)根據材料“金朝從會寧遷都到燕京、北魏孝文帝從平成遷都到洛陽、順治帝從沈陽遷都到北京”可得出中國古代都城呈現由北向南轉移趨勢,這主要和加強對全國的統治、促進民族融合、南方自然和社會條件優越等有關。
(2)根據“孝文帝遷都、忽必烈遷都”可知中國古代都城變遷促進民族交融。
(3)根據材料“黃河流域的洛陽、安陽到運河沿線的南京、北京”可知黃河軸線向運河縱線轉換。
(4)根據材料“洛陽、安陽、南京、北京等都城”可知全國性政治中心始終在農耕區。
(5)根據材料少數民族政權內遷可知體現的是先進生產方式的吸引。
本卷還有95題,登錄并加入會員即可免費使用哦~
該作品由: 用戶baobei分享上傳
可圈可點是一個信息分享及獲取的平臺。不確保部分用戶上傳資料的來源及知識產權歸屬。如您發現相關資料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 可圈可點 ,我們核實后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