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 世紀,西方國家從專制王權國家發展為民族國家。近代以來,伴隨著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出現的現象有( )
① 民族意識開始萌生 ② 地方自治基本形成 ③ 國家間利益紛爭加劇 ④ 國際公約日漸增多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D
【詳解】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 16 至 19 世紀,西方國家從專制王權國家發展為民族國家。隨著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人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因此國際公約日漸增多,如 1625 年的《戰爭與和平法》,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1648 年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③④ 正確, D 項正確; ① 中的 “ 開始萌生 ” 說法錯誤;材料強調的是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的影響,與地方自治無關, ② 錯誤,排除 ABC 三項。故選 D 項。
下列時間軸示意圖表明了 14—19 世紀歐洲發生的重大事件或現象,它們共同反映出歐洲歷史發展的趨勢是( )
A .動蕩變遷中的民主革命 B .民族國家正在形成
C .城市發展推動歐洲進步 D .國際交往方式多樣
B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英法百年戰爭中法蘭西取得戰爭的勝利,戰爭勝利使法蘭西完成民族統一,更為日后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蘭西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歐洲宗教改革動搖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改變了政教合一的局面,促成歐洲新的民族國家的建立和加強。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君主專制統治,在法國初步確立了共和國的政治體制,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因此,百年英法戰爭、宗教改革和法國大革命反映出歐洲民族國家正在形成的趨勢, B 項正確;宗教改革屬于思想解放運動,不屬于民主革命范疇,排除 A 項;材料未體現城市發展對歐洲進步的推動作用,排除 C 項;材料不能說明國際交往方式多樣,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習近平主席 2014 年 3 月 30 日在德國訪問并在柏林科爾伯基金會發表重要演講時指出: “ 歷史上鄭和下西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推行經貿和文化交流,艦隊這么強大卻沒有進行過任何侵略,而是調解糾紛,打擊海盜 …… 給予鄰邦巨大幫助,交了很多朋友。 ” 習近平主席的講話高度評價并充分肯定了鄭和下西洋深遠的歷史意義,主要是指( )
A . “ 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 B .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
C . “ 敢為天下先 ” 的時代精神 D .和平發展的外交理念
D
【詳解】根據材料 “ 歷史上鄭和下西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推行經貿和文化交流,艦隊這么強大卻沒有進行過任何侵略,而是調解糾紛,打擊海盜 …… 給予鄰邦巨大幫助,交了很多朋友。 ” 可知,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鄭和下西洋,對其高度評價并充分肯定,是因為鄭和下西洋艦隊很強大卻沒有進行任何侵略,而是調解糾紛,打擊海盜,給予鄰邦巨大幫助,交到好多朋友,習近平總書記用鄭和下西洋來說明中國的和平發展的外交理念, D 項正確; “ 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 ,非材料主旨,排除 A 項;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說法過于片面,排除 B 項; “ 敢為天下先 ” 的時代精神,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1953 年底,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印度方面的贊同,并寫入兩國的協定,逐漸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據此可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
A .與 “ 一邊倒 ” 的外交政策根本對立 B .以意識形態作為國家關系與前提
C .力圖打破兩極格局的國際政治秩序 D .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并極具包容性
D
【詳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由中國提出,得到了印度方面的贊同,并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說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了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的認可,因此這一原則承認了世界的多樣性并極具包容性, D 項正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 “ 一邊倒 ” 的外交政策并不是根本對立的,也不是以意識形態為國家關系與前提,排除 AB 項;這一原則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局勢,并不是為了打破兩極格局的國際政治秩序,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秦朝在征服并統一嶺南后, “ 徙中縣之民南方三郡,使與百粵雜處 ” ,并修建瀟賀古道以及南雄、連州、賀州和全州 4 條嶺南山路。這一舉措( )
A .推動了經濟重心南移 B .減少了中央集權的障礙
C .解決了嶺南交通問題 D .表明國家主權意識形成
B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在征服并統一嶺南后,遷徙中原漢人到嶺南,同時加強了對嶺南地區的交通建設,這一舉措促進了嶺南地區的開發和發展,密切了中原與嶺南的聯系,進而減少了中央集權的障礙,有利于中央王朝對嶺南地區的統治, B 項正確;唐朝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才逐漸南移,排除 A 項;材料只涉及修建了 4 條嶺南山路,這不能說解決了嶺南交通問題,排除 C 項;當時統治者沒有國家主權意識,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本卷還有30題,登錄并加入會員即可免費使用哦~
該作品由: 用戶曹妮分享上傳
可圈可點是一個信息分享及獲取的平臺。不確保部分用戶上傳資料的來源及知識產權歸屬。如您發現相關資料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 可圈可點 ,我們核實后將及時進行處理。